fanxianci 发表于 2022-4-3 10:32:17

聊一聊:Google旗舰Pixel 6长期体验:不匹配率居然达到了99%


P6是G在2021年发布的旗舰手机;在正式开售后的第一时间,我就通过各种渠道下单,最终在半个月后拿到了红色的P6。https://www.90bite.com/谷歌开发者账号的相关资讯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从专业角度出发为您解答相关问题,给您优质的服务!https://www.90bite.com/wp-content/uploads/2021/08/Target-API-30-AAB.001-240x180.png

由于我是一个换机频率很高的人,对于各种手机的软硬件设计习惯更进一步的去思考:开发者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

因此,我不太会用是否好用来评价手机的某一功能或设计,用是否适合我或许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表述。

而P6是否适合我下面就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前代P的ID设计中,你还能看出一些家族化的手机ID设计,用不同材质或处理工艺,将手机上下横向区分开来,初代P正是用这种方式,做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当然手机销量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初代P令人印象深刻的RB配色(图片来源:JK)。

按照这个逻辑,P4、P5算是在设计上放弃了自有审美体系的两代:采用了纯色机身+圆角矩形黑色相机模组设计。

当然这样对于销量的影响这里按下不表,单就审美而言,对于P系列来讲已经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但到了P6,G又采用了新的比两段式更加夸张的段式设计。

P6相机模组的设计也给它带来了超高的辨识度,拿着它在在大街上,你几乎找不出第二个如此设计的旗舰手机:我自己在拿着P6就曾遇到同为G粉丝的陌生用户的提问这是刚发布的那个G手机吗



毕竟,P6的背面设计确是蛮特立独行的:尽管P6要比6P少了一颗四倍长焦潜望镜头,但两个版本共用了同款的相机模组设计:

横贯手机,将其一分为二成为两种不同颜色拼接组合的相机模组充当了浓重的分割线当然也是最显眼的。

这一设计带来的争议从P6正式公布之后就一直不断,但其直接负责P等硬件项目的G高级副总裁O就对这一设计发表过直接回应:

G在设计P6时就有过很多关于如何处理手机摄像头设计的思考,但与其让ID设计变得泯然众人,不如直接热烈的去拥抱这一设计,用它来搭配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色彩组合。

诚然,对于P6这样原本销量就不会太多的手机系列来讲,手机做的更有辨识度,或许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但P6的相机模组凸起在是离了大谱,目前包括G第一方推出的几乎所有P6手机壳,都不可避免的为这一设计做出妥协。



另外,P6非常不旗舰机的在相机模组覆盖玻璃上采用了片式而非更具质感的一体式玻璃,在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玻璃缝隙之间很容易出现积灰的情况。

P6相机模组R角处理其并没有与机身的曲线处在相同的角度,际触摸时没有想象中的顺滑。



总得来讲,P团队力求在本世代机型上强调瞩目设计提升辨识度的方式,本身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可厚非,却在细节上偷懒+偷工减料,让P6的设计感即使是在我这种自带粉丝滤镜的用户来讲,也只是落在了差强人意的水准,少了几分前代P的精致感。

或许也是P6本身在的影响力,让今年也有不少国内博主第一时间上手了P6体验,但部分媒体在体验中吐槽电源键布置在音量键之上相当反人类这件事,其已经是GP系列(准确来说从N时代就已加入)的特征,老粉丝大都已经默认并习惯了这样的设定,但对于习惯了国内A手机设计的用户来讲这样或许确是有些许不便。



在延续数代后置体指纹传感器的经典设计之后,P6这一次采用的是屏下指纹识别设计,但G仍然慢半拍,采用的是汇顶科技的光学指纹识别模组方案,在技术上相比今年发布的国内旗舰手机要落后一代;以及覆盖钢化膜之后指纹识别准确度速度双双下降,但终归是赶上了潮流;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未来P6P仍然可能加入2D面部解锁功能。

不过在屏幕体验部分,我手上现在的P6只支援1080P90H显示,64英寸的屏幕其谈不上多趁手,411的PPI在2021年的旗舰手机序列中也只是勉强跨入及格线,这一点也与本世代P6与6P皆为大屏手机有关;起步207的重量让它的质感颇有分量。



就国内用户最关心的P的移动络体验来讲,P6支持的仍然际测试信号最好的仍然是联通,如果你是进阶玩家,也可以通过解锁刷入M的方式来解锁使用电信4G,这也是P在使用不可避免的学习成本之一。

但P6关于使用移动络最大的问题其还不止于此:如果说前代使用高通SC的P545G还能通过各种M插件来曲线救国,在大陆境内用上5G络,但P6用的是TSC,所以截至2022年一月都还没有可以在大陆正常使用任何运营商5G络的手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在我手里都只能显示代表着4G的LTE图标。



P在内在硬件配置中,相对革新意义最大的或许仍然因为它是首款搭载G自研SC的G手机:随着摩尔定律的逐渐终结,在手机SC的开发上能最直观的体现出来:手机需要探索不同的方式,来换取性能进一步的释放,比如为手机加入适合深度学习计算场景的AI协处理器,或专用于手机成像效率提升的ISP。



这些在2021年听起来当然不会陌生因为小米、OPPO、都不约而同的将深度参与设计的定制ISP加入自己的旗舰手机来提升手机的拍照体验;这些都是GP在前五代P中已经驾轻就熟的事情,P6所搭载的TC芯片已经是下一步:将自研协处理器整合进自研SC中。

基于GA语言识别模型与G输入法语音输入结合现的增强版语音输入,这些G早在2021年IO大会中就演示过与其相关的技术,只是随着AI算力的提升,这一次G终于可以将这些语音模型从服务器搬到手机里,在离线环境中能更方便的用到。



前面提到过P6搭载的是后置双摄模组:带广角镜头的主摄和另一颗超广角。除了没有长焦,其余的硬配置几乎与P6P一模一样。



P6主摄为5000万像素传感器,可以使用四合一像素合并拍出1250万像素的照片。虽然时隔四年终于换掉了祖传IMX6,但细节即使以P的标准来讲也还算在及格线以上:尤其是考虑到G接下来很有可能继续用同款传感器连续代、靠着算法来压榨性能,想想还有点期待。







不过对于P来讲高质量的成像已经变得有些索然味,更有趣的还是相机的各种玩法:比如P5时代就出现的人像光模式,自动识别照片中的人像并模拟出补光灯的效果,在P6中如今仍然有让人惊艳异常的魔力。



另外,动作摇摄以及长时间曝光这两个P新增的动态摄影模式,在命上可能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但其一个是模糊背景另一个是给画面主体加入动态效果,都主打极短时间内完成取景;前者现的是追焦拍摄拍摄,后者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长曝光效果。

这两个主打的都是让原本对于摄影技术外界环境要求较高的拍摄技巧,能通过计算摄影,在P6上轻松现。具体区别看过下面的效果在成片中的应用,相信你就能理解了。





在P原生相机中,不仅可以在取景阶段直接调节画面亮度对比度,也能直接通过拖动调整画面色调;这些功能本质上与滤镜并太大区别,但对于随手出片这种场景的体验提升还是立竿见影的,至少我会更愿意拿着它拍来拍去,记录更多。



虽然P6还远不能取代单反甚至微单的存在,但P上面的这些通过计算摄影达成的效果,都并非是为了取代专业摄影设备,而是在降低门槛,来让更多用户体验到摄影的乐趣,进而拍摄出效果同样不错的作品:随时捕捉到珍贵的瞬间。这可能才是手机计算摄影现阶段的最大价值所在。

或许你已经听说过很多次了:A12可能是G继A50之后在UI设计上做出改进最大的一代,如果你想最近距离体验这种改变带来的直观效果,P毫疑问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如果只是为了体验的话倒也没必要花费5K购买P6)。



而P6作为出厂预装A12的首款手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足的噱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A12就是为P6量身定制而来,在去年月的看到的飞机稿就已经隐约透露出P6的相关硬件设计。



主题系统同样是A12中老生常谈的存在,但就目前国内A12系统更新,不仅COS、MIUI这样的深度定制A没有相关的主题现方式出现,类似联想、索尼这样相对国际化的品牌所运行的原生A系统依然阉割掉了不少A12中的主题现方式(目前来看国内最接近A12原生主题系统现方式的反而是的OOSO)。

或许也正是因此,原生A仍然对国内的A玩家来讲有这般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加上P6所搭载的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属于G自己的私货,并不属于开放给OEM厂商的AOSP项目范畴。



加上G在P6发布时就承诺了五年安全更新以及年的A版本更新,也就是说至少到2024年的A15,P6都能第一时间用到绝大部分A新特性:G买系统送手机的风格在P6上变得更加明显。



G造出了不够完美的P6,也开发出了远远称不上革命性的TSC芯片与A12。

它不适合我,大概率也不适合读到这里的你我估计这个概率大概有99%。

但我仍然喜欢拿着它,它或许就是为05%的A原生粉丝以及另外05%的PG服务重度用户所打造的一款手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一聊:Google旗舰Pixel 6长期体验:不匹配率居然达到了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