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保险2021年业绩榜:逾六成盈利 5家亏损
《保险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应当在每年4月0日前披露年度报告。截至5月6日,共有80家财产险与75家人身险(不含养老险)发布最新年报。家财险和27家寿险业绩欠佳,2021年度出现亏损。其中,5家险企亏损超过1亿元。买保险的最新消息可以到我们平台网站了解一下,也可以咨询客服人员进行详细的解答!https://62463.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011648783623156953.jpg
值得注意的是,论在财险市场还是寿险市场,业绩分化倾向都较为凸显。具体来说,“老六家”包揽了寿险盈利榜的前六位;财险方面,平安财险与人保财险两大巨头共同豪取8亿元净利润,是其余45家盈利财险净利润之和的267倍。
某财险人士坦言,保险市场竞争拼的是资源,一是客户资源,二是财务资源,目前来说,中小险企均不占优。“如果没有找到破题之道,后期可能发展成中小被迫放弃优质资源,而大把不愿从事的业务甩给中小,形成非良性循环。”
评业绩:去年新成立险企一盈利
截至5月6日,绝大多数险企已经完成对2021年报的披露。统计结果显示,上一年度,在80家财产险中,有47家取得盈利,占比达到5875%;75家人身险之中,盈利者共计48家,占比64%。
就整体盈利规模而言,寿险要胜于财险。2021年,全部75家寿险合计现净利润114481亿元,同比增长4452%;80家财险合计取得净利润41242亿元,同比微降051%。与此同时,亏损超过1亿元的5家保险中,产寿险“平分秋色”,分别为17家和18家。某资深保险业人士指出,受不同的经营模式与收费方式影响,产寿险的投资运作存在较大差别。相对来说,产险面临的考验会更多一些,可能造成盈利水平受限。
上一年度,招商局仁和人寿、和泰人寿、华贵人寿、爱心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众惠相互、汇友建工以及广东粤电自保等多家险企迎来业绩首秀。最新数据显示,上述新成立均未能打破保险盈利周期较长的“魔咒”,2021年度全部亏损。
一般来说,寿险在成立前7年会亏损,第8年起才能现盈利,业内因而有“七亏八盈”的说法。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在采访中补充道,非寿险普遍也需要2~年才能赚钱,如果房地产等投资的收益比较理想,或许有提前现盈利的可能。他认为:“由于寿险业务人工成本相对更高,涉及更多的佣金支出,前期铺设点也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因此盈利周期更长。而国内的产险业务以短期形态为主,且团体购买的情况更普遍,能节省一部分人力成本,所以盈利相对更一些。”
至于备受关注的净利润排,在财险市场,众安在线、浙商财险、安心财险亏损金额居前。2021年,众安在线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但业绩却出现收缩,由2021年的盈利972万元,变为亏损996亿元。对此,众安在线给出的解释是,业务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由于专注于投入基础设施、研发以及扩张业务规模,令管理费增加;以及长久期业务速增长带来的未到期准备金增加。
人身险方面,中融人寿、昆仑健康、信泰人寿亏损较多,2021年度的净利润分别是负865亿元、负826亿元以及负759亿元。
聊分化:巨头与中小险企“渐行渐远”
具体来看,产寿险行业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迹象,主要体现在大型上市险企与中小保险的业绩上。
2021年,有“老六家”之称的平安、国寿、太保、泰康、太平、新华包揽了寿险盈利榜的前6。位列甲的平安、国寿以及太保均现百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分别为4101亿元、225亿元、1007亿元。
泰康、太平、新华紧随其后,净利润也均超过50亿元。数据显示,除“老六家”之外,其余42家盈利的寿险2021年共取得净利润240亿元;而同期,“老六家”合计的净利润总额则高达96724亿元,二者存在不小的差距。
某寿险中层人士认为,以平安为代表的大型品牌价值树立较早,过去几年也陆续铺垫和投入了很多资源,包括渠道、人力、技术等,现在已经到了收获期。另外,随着时间的推进,“二八定律”也会慢慢在市场中凸显。
财险行业内同样有类似趋势存在,领先的则是“双寡头”——人保与平安。数据显示,上一年度,人保和平安分别现净利润19709亿元和14128亿元。在产险行业拥有传统地位的太保、阳光、中华联合与大地,2021年度的盈利金额也都在10亿元以上。不过,对于人保和平安,这些仍难以望其项背,其余45家盈利的财险净利润相加,尚法与任一巨头匹敌。
原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罗胜也曾指出:“目前的小大部分都是小而全的,随着各种赋能平台的出现,在专业化的驱动下,保险作业的外包程度会不断加深,这种替代的过程是缓慢发生的,周期性推进,越来越不能回头。在这种前提下,小更可能在细分市场中扮演一个类型化的角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会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
看行业:产寿险均待打破困局
一方面,产寿险行业共同呈现“业绩分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二者所面临的考验却并不相同。翻看各险企的年报,不难发现,财险普遍陷入车险承保长期亏损的泥淖;寿险则需要经历“转型”的阵痛,使经营从“激进”和“粗放”,逐步转变为可持续的价值增长。
作为主力险种,车险的经营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险的业绩表现。在80家发布年报的财险中,车险承保盈利的屈指可数。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人保、平安在车险承保方面分别现8748亿元、402亿元的利润。但“第二梯队”则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数据显示,车险业务方面,太保、大地、阳光、太平取得承保盈利,中华联合与天安则有所亏损。
上述咨询行业人士直言,车险次费改之际,优质业务资源和用户忠诚度高的渠道至关重要,不是单纯堆高业务规模、市场份额和利润指标。“拼抢的是能带来稳定利润的业务,并且要不断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在这个胶着时期,凡是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科技手段都有机会,关键还要看应用科技手段的成本和效率。”
寿险方面,受一系列中短存续期政策影响,如何通过产品、渠道转型现稳健发展,是摆在所有寿险面前的考题。
大型上市险企中,不乏新华这种放弃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来换取价值转型的例子。就“老六家”而言,新华保险的净利润增幅为892%,并不算亮眼,但从业务结构来看,该个险及银保渠道的趸交保费为2091亿元,同比减少9079%;首年期交保费为27805亿元,同比增长175%。
今天的保险业,在互联和大数据的催化下,已经形成了生态之战,大搭建平台,自成体系对外开放。对于中小而言,由于缺少核心资源以及客户量,没有构建和整合生态的能力,嵌入生态是“突围”的方法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