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shibi 发表于 2022-4-13 08:16:55

新闻代表建议关闭打赏背后:平台如何设置障碍家长又被怎样刁难


划重点:乐维护官网的相关问题可以到网站了解下,我们是业内领域专业的平台,您如果有需要可以咨询,相信可以帮到您,值得您的信赖!https://www.leweihu.comhttps://www.leweihu.com/uploads/user/8/ueditor/20220406/8-220406162306312.jpg


1、15临近,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备受关注。有家长反馈,孩子在手打赏2万元法退款,在OPPO游戏刷走一年收入企业不予处理,维权受到百般刁难。


2、律师指出,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参与络付费游戏或者络直播平台打赏等,企业应返还款项的。但未成年人借用监护人账号,确难以防范和识别。


、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关闭平台打赏功能、禁止未成年人玩络游戏。但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消费,仍然需要、企业、家长等各界的共同努力。


今年两会期间,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等过度消费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对于金钱观和消费观还未成型的未成年人来说,主动远离过度消费诱惑,确很难。有人大代表甚至直接建议,关闭平台打赏功能,禁止未成年人玩络游戏,以加强正能量引导。


是否要对直播打赏和游戏充值进行一刀切,还有待讨论。但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在直播、游戏等上动辄花费数千上万元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想要退款,却难上加难。


15临近之际,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上,不少家长就反馈,在向企业寻求退款时被百般刁难,有些企业明显在推卸相关责任。


必须提供孩子充值时视频


今年2月,家住天津的张先生(化)突然发现,一张银行卡里的7万多元竟然不翼而飞。询问1岁的女儿之后,他才得知真相。


刚开始孩子支支吾吾的,后来才承认说在手充值了。张先生说,他查看女儿的手账号,发现女儿在2021年8-9月之间给手主播大量充值刷礼物,但目前能够找到的充值记录只有2万多元。


在向手客服反映情况之后,客服也查到了2万多元的充值记录,但要求张先生提供相关证据是未成年人操作。


客服要求,一是提供孩子充值的视频,我觉得这是故意刁难人,怎么可能有充值的视频呢二是提供都给谁刷礼物了,但孩子说具体的她也不记得了。


更让张先生不满的是,手客服还以该手账号的一个评论为由,认为法证明该账号是未成年人使用。在一个校园霸凌的视频下,该账号评论了一句这要是我孩子我就弄死他。


客服认为这不是孩子能说出的话,但这种评论不是恰恰说明了手在荼青少年,让孩子的价值观受到了不良影响。张先生气愤地说。


科技在手A看到,手也提供了未成年人保护工具的功能,该功能中专门有未成年人退款的入口。根据手对未成年人误充值退款的条款中,要求1、提供监护人信息及监护关系证明,例如监护人身份证照片、户口本照片等;2、误充值或打赏明细:例如银行流水、微信或支付宝误充值或打赏记录、手A内误充值或打赏记录等;、其他举证材料:误充值或打赏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个人信息和充值记录我都上传了,但就是没有结果,家里急死了。客服让提供的证据很刁难人,就是在推卸责任。他说。


据张先生透露,他已经联系了律师,打算向法院起诉手。


OPPO游戏也能刷走一年收入


除了直播打赏,游戏充值也是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的重灾区。


2021年8月,新闻出版署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的通知,所有络游戏企业被要求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此外,《通知》还要求加强验证,强化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监督管理。


不过,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绕过游戏防沉迷,甚至是被诱导充值的现象依然存在。


王小姐(化)在黑猫投诉上反映,自己的弟弟是未成年人,但却被广东欢太科技有限诱导充值,总金额达8000元左右。


据她描述,孩子常年与五十多岁的奶奶在农村一起生活。最近她发现,奶奶的微信自2021年到现在竟然有五十多笔向广东欢太科技有限的支付记录,这些金额均用来购买游戏VIP、宝石、金币等等。


奶奶今年五十多岁了靠种地生活,一年的收入才几千块钱,这一下子刷走七八千块,奶奶接受不了寻死觅活的。


而在向欢太科技客服反馈之后,客服不予处理解决。给出的理由是身份信息是成年人,支付使用的密码支付,法确认未成年人操作不予退款。


试问一个五十多岁靠种地营生的农民会玩这种小游戏,还充值那么多钱进去吗。她质疑道。


资料显示,广东欢太科技有限运营HT平台,推出了包括游戏中心、软件商店、浏览器在内的多款互联服务产品,HT平台为OPPO旗下。


另外一位用户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描述称,弟弟向欢太充值14000元左右,而客服却告诉由于充值人输入密码且用的是成年人的身份证登录,不属于未成年人充值不给予退款,该没有刷脸认证,不符合对游戏开发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并且理直气壮的告诉我说有没有当时拍下的视频来作为证据。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退款难题


辽宁开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席旸向科技表示,从法律上来说,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向他人的赠予行为可以认定为效,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要求受赠人将款项退回。


而根据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络付费游戏或者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从相关法律条文上来说,假如相关企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阻扰监护人退款,毫疑问是不合理的。


但未成年人借用家长账号进行过度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准确识别确有一定的难度。席旸表示,一方面需要企业在技术上最大限度限制未成年人打赏,同时加强法定代理人的举证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两会期间,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的相关话题也受到了相关代表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就建议,按直播内容进行分类监管,对部分纯颜值直播、非专业舞蹈直播等,强制施打赏冷静期制度,即打赏者在天内可以理由撤回打赏。


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支部李君则更为严厉,他建议相关部门关闭平台打赏功能,禁止未成年人玩络游戏,加强正能量引导。


在李君看来,络直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互动滞后的局限,观众与主播可通过弹幕、点赞、打赏等方式进行即时互动,这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所以用户越来越年轻化。络直播随意性强,收益高且成本较低,即时性的直播很难施监管,同时直播打赏还容易让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让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


在络游戏监管整治方面,他指出,去年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明确18岁以下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每天只能有1小时,且只能在周末。但我们村有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规定形同虚设。李君建议,应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络游戏,对向未成年人提供络游戏服务的开发商追究相关责任。


结语:


是否要对未成年人涉足络直播和络游戏进行一刀切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权益、远离过度消费,在社会各界中已经成为共识。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营业收入和未成年益保护之间做出选择,同时满足家长合法合理的诉求。当然,除了企业,这也是一个一个需要、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和努力的课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代表建议关闭打赏背后:平台如何设置障碍家长又被怎样刁难